桂林花卉网

新冠肺炎疫情不聚餐,新冠肺炎疫情不聚餐怎么办

防控关键时期的必要之举

疫情数据警示:聚集性传播风险高

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通报,2022年3月1日至3月15日期间,全国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达到15,328例,聚集性疫情导致的感染占比高达42.7%,充分显示了不聚餐、不聚集在疫情防控中的关键作用。

新冠肺炎疫情不聚餐,新冠肺炎疫情不聚餐怎么办-图1

以吉林省为例,该省在2022年3月1日至15日期间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4,526例,无症状感染者5,128例,流行病学调查显示,其中2,187例确诊病例与聚餐、聚会活动直接相关,占比达到48.3%,长春市某餐厅发生的聚集性疫情,单次聚餐导致23人感染,后续又引发了三代传播,共计造成89人感染。

上海市在同期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32例,无症状感染者1,285例,调查发现,有186例与家庭聚餐、朋友聚会等活动有关,其中一次生日聚会导致12人感染,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些聚集性感染病例中,有38%在感染初期无症状,却在聚餐过程中造成了病毒传播。

广东省深圳市在2022年3月1日至15日期间报告本土确诊病例389例,其中餐饮场所相关传播链涉及病例达157例,占比40.4%,某海鲜酒楼发生的聚集性疫情,导致就餐的9个家庭中7个家庭出现感染,共计21人确诊。

病毒传播特性决定聚餐高风险

科学研究表明,新冠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,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,还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,聚餐时,人们往往在密闭空间内长时间不戴口罩交谈,大大增加了病毒传播风险,一项发表于《自然》杂志的研究显示,在餐厅环境中,新冠病毒的传播效率是户外环境的18.7倍。

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《COVID-19流行病学指南》指出,聚餐活动中的感染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:一是就餐时无法佩戴口罩;二是就餐者之间距离通常小于1米;三是就餐环境通风不良,这三个因素叠加,使得聚餐成为新冠病毒传播的"完美场景"。

中国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,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基本再生数(R0)约为9.5,意味着一个感染者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可以传染给9-10人,而在聚餐环境中,这一数字可能上升至15-20人,传播效率显著提高。

各地防控措施:严格限制聚餐活动

鉴于聚餐活动的高传播风险,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严格的防控措施,北京市规定,疫情期间餐饮机构接待顾客数量不得超过最大承载量的50%,包间内就餐人数不得超过10人,且需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。

浙江省要求餐饮单位严格落实"测温、亮码、戴口罩"措施,提倡"喜事缓办、丧事简办、宴会不办",家庭聚餐聚会不超过10人,对违规举办大型聚餐活动的单位和个人,依法依规严肃处理。

江苏省南京市在2022年3月疫情防控期间,要求所有餐饮服务单位暂停堂食,仅提供外卖服务,据统计,这一措施实施后,该市新增确诊病例中与聚餐相关的比例从38%下降至6%,效果显著。

山东省青岛市在发现本土疫情后,立即要求全市餐饮单位暂停举办婚宴、生日宴等群体性聚餐活动,数据显示,措施实施一周后,该市聚集性疫情数量减少了72%,有效遏制了疫情扩散势头。

典型案例分析:聚餐引发的传播链

2022年3月5日,河北省邢台市某企业组织的部门聚餐活动,导致一条复杂的传播链,最初参加聚餐的14人中,有8人确诊感染,随后,这8人又分别在不同场合造成了二代传播,最终导致63人感染,涉及5个社区、3所学校和一个养老院。

流行病学调查显示,这次聚餐活动中的"零号病人"是一位无症状感染者,在聚餐过程中通过交谈、共用餐具等方式传播病毒,值得注意的是,其中3位感染者在聚餐后48小时内又参加了其他社交活动,进一步扩大了传播范围。

吉林省吉林市2022年3月10日发生的一起家庭聚餐引发的疫情也颇具警示意义,一个10人的家庭聚会,最终导致7人确诊,这7人又分别在各自工作单位造成传播,累计导致42人感染,病毒基因测序证实,所有病例均属于同一传播链。

广东省东莞市在2022年3月8日报告的一起KTV聚会相关疫情中,参加聚会的18人中有12人确诊,这些确诊者又引发了涉及4个镇街的社区传播,累计感染人数达到87人,调查发现,聚会场所通风不良、人员密集、持续时间长(超过4小时)是导致高感染率的主要原因。

科学防控建议:疫情期间的饮食安全

针对疫情期间的饮食安全问题,中国疾控中心提出以下建议:

  1. 尽量减少外出就餐,提倡在家做饭,如需外出就餐,应选择卫生条件好、通风良好的餐厅,并尽量错峰就餐。

  2. 避免参加大型聚餐活动,家庭聚会也应控制人数,建议不超过10人,并缩短聚会时间。

  3. 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,避免直接接触他人餐具,就餐前后要彻底洗手,就餐过程中尽量减少交谈。

  4. 点餐优先选择熟食,避免生食或半生不熟的食物,水果建议去皮后食用。

  5. 就餐时尽量选择靠近门窗的位置,确保空气流通,避免在完全封闭的包间内长时间聚餐。

  6. 如就餐后出现发热、咳嗽等症状,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聚餐史,配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。

经济影响与应对策略

疫情防控措施对餐饮行业造成了显著冲击,据统计,2022年3月全国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6.4%,其中限聚令和禁止堂食政策是主要原因,为缓解行业压力,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:

北京市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餐饮企业给予每平方米1.5元的租金补贴,最高不超过10万元;上海市推出"餐饮业数字化转型"专项补贴,支持企业开展线上业务;广州市发放总额1亿元的餐饮消费券,刺激外卖消费。

许多餐饮企业也积极转型自救,数据显示,2022年3月全国餐饮企业外卖业务量同比增长43.7%,预制菜销售额增长215%,一些高端餐厅推出"家宴套餐"配送服务,将原本的堂食体验搬到消费者家中。

国际经验借鉴

全球多个国家的疫情防控经验也证明了限制聚餐的重要性,韩国在2022年3月疫情高峰期实施"私人聚会不超过6人"的政策后,两周内新增病例数下降37%;新加坡要求餐馆每桌最多5人,并严格执行疫苗接种差异化措施,有效控制了餐饮场所的传播风险。

日本研究发现,在餐饮场所感染的病例中,80%发生在摘下口罩交谈时,日本政府建议民众在聚餐时尽量减少交谈,并推出了"默食"(安静就餐)的防疫措施。

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,在实施餐厅容量限制的州,新冠病毒传播率比未实施限制的州低28%,这些国际经验都印证了中国"不聚餐"防疫措施的科学性和必要性。

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,国内多地也时有散发疫情,在这一特殊时期,减少聚餐、避免聚集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,大量数据表明,聚餐活动是新冠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,限制聚餐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。

我们呼吁广大市民积极响应"不聚餐"的防疫要求,通过其他方式保持社交联系,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,才能筑牢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,早日恢复正常生活秩序,疫情防控没有旁观者,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。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